聚焦新版劳动课

发布时间:2022-05-16 | 来源:少年中国网

4月27日,江西省新余市高新三小的小学生在当地茶场建立的茶文化劳动基地体验采茶。 视觉中国供图

合肥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小学钉纽扣劳动课堂。(校方供图)

2020年11月11日,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歇马镇百峰小学教师在校园“微农场”给学生讲解白菜管护要领。 视觉中国供图(资料图片)

劳动课上什么,怎么上,如何评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一度留存于80后家长记忆深处的劳动课,如今再度出现在他们孩子的学习生活里——中小学生要学烹饪、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农业生产等技能。

面对新独立出来的劳动课,上什么,怎么上,如何考评?近日,在“上好生活劳动课,争做时代新少年”座谈会上,这一话题引发来自合肥教育主管部门、学生家长、教师、校长等多方代表的热议。

80后家长张凯星在农村读小学时,下地拔过草,在学校锤过“洋钉”。而她在合肥市南门小学读六年级的儿子,平时在家的“劳动范围”就是收拾打扫房间,没进过厨房。

“我们很少让孩子下厨干活儿,他以后总不能天天订外卖吧?”张凯星对儿子劳动课的期望就是: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好好锻炼一番,学到课外知识和生活技能。

“眼下的痛点是没有统一课程标准体系,缺少专业的教师、场所和环境设备。此外,每所学校所处地域和学生成长背景不一样,如何形成自己的劳动特色值得探究。”合肥庆平希望小学德育主任王俊说。

合肥潜山路小学一位四年级学生的母亲表示,很多家长连孩子自己烧开水都不放心。她建议在保证孩子人身安全的情况下,教育部门和学校开展夏令营活动,让孩子接受包括做饭洗衣服等一整套生活技能的劳动教育。

她关注的,其实是很多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关注的劳动教育的载体和形式问题。

“劳动的内容很广泛,包含农业、工业、手工等元素,城市里的确缺乏场景资源。”有20余年的小学校长工作经历的程庆春说。

近年来,围绕劳动教育,合肥有学校在农村或郊区联系“承包”试验田,但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教育集团化发展,部分学校学生数量激增,多则上千人,劳动实操教学很难覆盖每一个孩子。

针对场地难题,程庆春提议,学校可以尝试和企业、工厂建立常态化联系,组织学生从事工业劳动,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开垦荒地搞农业种植,也可以考虑,不再请物业公司打扫卫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有限场景资源,自给自足开展劳动课。”

合肥市经开区社发局教体处主任杨小龙认为,劳动教育应该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结合,由学校教育引领方向,社会教育提供技术支撑,家庭教育跟进养成劳动观念、品质和习惯。“可以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课后服务,低年级学段应重点考虑劳动规范和标准,中高学段重在合理开展劳动技能实践。”

劳动课“教什么,怎么教”同样也是话题焦点。

“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没法下地干活儿,厨房就是劳动课的主要场所之一。”中国东方教育集团从事教研工作的汪俊分析,小学生年龄较小,臂力、耐心、胆量等方面和成人有差异,特别是对厨房器具、安全自我防护、食材搭配等知识了解甚少。针对小学生的劳动课,不是简单教孩子炒熟一道菜,还要传授烹调技法、营养价值方面的知识。

多位教师和校长也一致呼吁,当务之急是编写一套从易到难的标准劳动课教材,让孩子易懂易上手,譬如烹饪,每道菜放多少调料都可以在教材中明确。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劳动知识传授和文化课不一样,必须动手,但是也不能‘放养’,得教学做合一。”合肥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彭正说。

孩子学了技能,如何反馈考评,让老师开展教学更有抓手?座谈会上,劳动课评价问题也备受关注。

合肥市教育局二级调研员唐文水分析,一些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是宽泛的,存在“各干各的”、缺乏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等问题,将“劳动”和“教育”两个词割裂了。“不是让孩子回家洗个碗、做个饭就是劳动教育,用什么态度、什么方式完成劳动,让孩子体验劳动过程才是教育的目的。”

唐文水从“五育并举(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记者注)的概念中得到启示:为何将“劳动”放在最后,因为综合性很强的劳动是教育的落脚点。对待劳动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德”,也就是敬业精神,如何动脑筋做好一道菜,反映了孩子的“智”,劳动的过程消耗体力,最后呈现的成果一定是美的。

彭正以自己所在学校的洗刷系列课程为例,孩子一个月内学会“刷鞋子”技能,得每周完成一个小目标:先从用刷子清洗鞋子表面泥巴,再到用清洁剂清洗运动鞋网面,再到独立漂洗鞋子,最后晾晒鞋子、整理鞋柜。在这一过程中,引入学生自评、家长评价。

“技能成果容易评价,如何量化评价劳动观念养成、精神品质感悟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指标,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细化。”彭正坦言。

对此,杨小龙也有同感:对劳动课的评价是否应该落在学生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等多方面。

“对劳动课的评价一定要强化‘过程’,绝不能是卷面评价、结果性评价。”一位教育界专家认为,这要求校方先开齐开足开好课程,教师投入时间和热情,客观公正观察记录孩子在团队中的劳动表现和状态,以及孩子产生的积极变化和劳动意识的转变,形成完整的评价机制,“倒逼”学生和家长逐渐重视劳动课。

合肥蜀山区教体局教研室主任李德山认为,对劳动课的考评,不仅是考试这么简单,还应该有更加细化、贴近实际的标准体系。

对此,唐文水呼吁,应开发契合孩子兴趣点、家长需求和老师实际情况的课程评价体系,让劳动教育具象化,让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接触实践、认识社会、收获成长,真正让技能从课本走向生活。

——————————

有了“烟火气”的劳动教育值得期待

近日,劳动教育上了热搜。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同时公布了16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其中就包括了劳动教育的课标,并提出“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将劳动课独立成一门课程,释放出的是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明晰信号,是推进“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

引发人们热烈讨论的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劳动教育有了“烟火气”。

这次新课标规定得非常具体,不仅提出了劳动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还对不同学段给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课程内容,比如,把劳动课程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版块,共设置10个任务群,比如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农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等。任务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在“烹饪与营养”任务群中提出,三四年级小学生学会凉拌黄瓜等简单切配,五六年级小学生会做西红柿炒鸡蛋等家常菜。

有人笑称,劳动教育的课程标准有了浓浓的“烟火气”。

应该说,我国一直都很重视劳动教育,但是,在应试教育特别是在教育功利主义的影响下,“重智育轻其他”“重考试科目轻非考试科目”的现象越发严重,体育、音乐、美术等“副科”频频被语数外等“主科”挤占,没有考试考核的劳动教育更变得可有可无了,劳动教育呈现出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局面,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甚至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

而更让人欣慰的是,“新课标”后的劳动教育不再是笼统的描述、大而化之的方向,而是有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特点的、极具可操作性的具体劳动技能。“做一道西红柿炒鸡蛋”“学会为一家人设计营养食谱”,这些“烟火气”让劳动教育成了一个孩子一辈子都用得上的有用技能,这应该是劳动教育最应该有的样子。

其次,劳动教育还要切忌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

这一新闻刚出炉没几天,就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的学校已经积极投入了准备,开始采买电磁炉、置办锅具。

笔者想说的是,对于一门课程来说,教室、教具固然重要,但是比这些更重要的是如何结合当地人文环境、结合本学校特点,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课程或者项目。

有了独立的课程,有了规定的课时,并不意味着劳动教育就自然能落到实处。

不久前,笔者与一中学生谈起相关话题,中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最多就是拍几段视频拍几张照片吧。”

中学生的反应很真实。

我们并不缺乏这样的案例。多年来,一提到感恩教育,就会有学校给学生留“为长辈洗脚”的作业。不久前,一则“女儿拍摄‘给爸爸洗脚’作业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媒体报道的视频显示,一个女儿拍完了给爸爸洗脚的照片之后,马上就离开了爸爸的房间,并没有真的给爸爸洗脚。这位爸爸称,一开始挺感动,后来觉得挺意外。

笔者强烈建议,在教育改革、教育政策落地时不要一味地强调“立竿见影”的表面效果,而是要先静下心来把文件、政策与当地社情、校情、学情结合起来,进行深度的研究和分析,并作出最适合本地学生的方案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政策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不会让教育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

再有,对劳动教育如何进行评价也要进行审慎研究。

有了课程自然就会想到考核。那么劳动教育应该如何考核?

真正的教育是发生在过程中的,劳动教育尤其如此。一位四年级的小学生曾经这样对笔者说:“养蚕过程中让我最难忘的是,第二年小小的蚕宝宝孵化出来的瞬间,我觉得太难得、太神奇了!”

孩子的真实表达正是劳动教育要达到的目的。

在本次出台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要让学生通过养殖等行为形成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意识。而这种情感和意识很难通过简单的考试、考核获得。因此,劳动教育独立成为一门课程后,对这门课的考核也不应该采取结果评价方式,而应关注学生在参加劳动或者服务中的实际表现和体验,进行写实性、过程性评价。

好在,教育部新发布的劳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劳动课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持续地反馈信息。

劳动课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小学生们将通过更加多元、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打通书本与现实生活,真正体验到劳动意义所在,在劳动中学会劳动、尊重劳动,进而成为一个会生活、爱生活,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

值得期待!(中国青年报 王海涵 王磊 周钧仪 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