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观华夏途,静思医史路——记新华小记者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之旅
有一棵树,离我们又远又近。
它是火炬,点燃历史医学文化的火种,
它是灯塔,消弭了黎明中潜行的黑暗;
它是绮丽的瑰宝,驻扎在中华民族的根基中屹立不倒——
这棵树,是中华史上的常青树,是我国伟大的中医药文化,历经时代的洗礼,它更为展现出不朽的力量。2023年12月6日下午14点,万科实验小学的新华小记者们跟随自己心中对中医文化的那份好奇与思考,迈入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知识之门,跟随讲解员曹老师的引导,身临其境体会我国中医文化的魅力。
“看不懂的甲骨文?”“是看得懂的文化源头!"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这座中国最早的医史类博物馆于1938年7月建成雏形,跨越数十载见证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馆内陈列瞬间把小记者们带回了过往的历史中。进入展厅的大门,小记者们便被一楼的医史综合馆吸引了。地面上的浮雕甲骨文,头顶太极图的设计原型,都成了大家争相探访的焦点。关于小记者们口中设计的原因、由来,讲解员曹老师都一一耐心解答:“大家目前看到的太极图设计原型体现的是中医中阴阳相合的理念,地面上的话出自大家熟知的《黄帝内经》,都承载着中医文化的历史脉络。”小记者们连连点头,快门声同样此起彼伏。
“这些甲骨文都看不太懂啊……”——此时,墙壁上出现的“精气神”三个大字得到了小记者们的关注。曹老师认真解释了文字的含义并告诉小记者们:“精气神是中医领域常常关注的一个点,大家在学习生活中的疲劳,乏力也是出于精力上的亏损,精气神本身是一个人整体散发的状态。”大家纷纷进行讨论和记录,在观看沉浸式的原始医疗活动场景架构时,小记者们更是移不开脚步,仿佛真正在观摩原始时期的演变进程,禁不住啧啧称赞。
此外,一层展厅的神农象牙雕像,清代粉彩细花痰盂让小记者们大开眼界,纷纷表示“这么精致的东西完全不舍得用,古人真的很有智慧!”无论从细节还是内涵,馆内的藏品都在时间和空间向大家展示出了别样的中医文化历史进程。
神奇宝藏在哪里?
“老师,咱们的镇馆之宝在哪里呀!”小记者孙蕴嘉的话让大家跟随老师的脚步迫不及待来到了展馆的二楼。3d影院中的“五禽戏”让大家跃跃欲试,而二楼的“养生文化撷英、近代海上中医和历代医学荟萃”也让大家收获颇丰。历史上江湖郎中的原型,医疗体系的架构,再到养生观点的详解、原理的发展,无一不体现出了中医文化的智慧。
“接下来大家就能看到期待很久的镇馆之宝啦!”曹老师话音刚落,小记者们便围上了做工精美的清代预制针灸铜仁。“从外形上来看,这个铜仁的设计很有特点,原型是一位老奶奶。”铜人造于1744年,高46厘米,面容慈祥,体表有580个穴位,做工精雕细琢。
“那我们是怎么得到它的呢?它背后又有着什么故事呢?”小记者陈艺诗也问出了大家的疑惑。曹老师答道:“这是当时首任馆长王吉民先生在古玩店发现的,虽碍于资金无力购买,但是通过求助丁继民先生买下,在兵荒马乱的抗日时期丁先生又捐赠给了博物馆。”小记者们认真听完,除了感慨镇馆之宝来之不易,也均被当时仁人义士的赤诚爱国之心所感动。
永恒之光,绵延不绝
“老师,中医和西医有什么不同呢?”
“老师,中医是玄学还是科学呢?”
一声声“老师”的疑惑中,大家来到了展馆的第三层,这里收藏了大量的中药材标本,恢弘庞大,令人瞠目结舌。三层馆内的藏红花、羚羊角都引起了小记者们的探究欲望。更有明代的炼丹铜炉让大家移不开眼。小记者把馨雅和陈柏岚也细心地采访了游客“通过馆内藏品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而来访游客也表明,对中医的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医文化的发展也让人更深入明白了先人文化得神奇之处。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大家也争先恐后的向曹老师讲述自己的问题。关于中医药事业的未来,曹老师也坚定地告诉小记者们:“在未来,相信我国的中医事业会越来越精湛,在目前互联网+的平台上,中医也不断会走出国门、普及到世界,被无数国家所认可。”
寒风中,大家心底却一片热忱,落日的余晖下恋恋不舍地踏上了归途。返校后李老师也对大家的表现进行了认真点评,大家对于自己的问题、感悟都进行了分享和讨论。小记者武诗琦表示:“对于中医文化有了更多的兴趣,也想通过查找资料和看书去了解更多的相关内容。”
中医文化的发展,是华夏的瑰宝,是智慧的结晶。回望时代变迁,于高山之上,远眺曾经过往,皆为沉淀与积累——中医药文化,一朵不败的、勇锐的、前行生长的万丈常青树,相信新一代的理想与希望的养料,定能将其滋养守护,成为华夏篇章里永不落幕的启明星!
转自中国青少网